胆氏

历史来源

  胆[胆,读音作dǎn(ㄉㄢˇ)]

姓氏渊源:
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中大夫胆胥己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  在史籍《吕氏春秋·知度篇》中记载:“胆,姓。中牟有士曰胆胥已,请见之。”
  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以纷纷在行政管理上创立了年终考绩制度。就是荀况在《荀子·王霸篇》中所说的:“岁终奉其成功,以效于君。当则可,不当则废。”其中最主要的考核方法,叫做“上计”。
  “计”,就是“计书”,指统计的簿册。上计的范围比较广泛,包括仓库存粮数字,垦田和赋税数目,户口统计,以及治安情况。在史籍《商君书·禁使篇》中解释说:“十二月而计书已定,事以一岁别计,而主以一听。”就是岁终上计的情况。《商君书·去强篇》说:“强国知十三数:境内仓库之数,壮男壮女之数,老弱之数,官士之数,以言说取食者之数,利民之数,马、牛、刍、稾之数。不知国十三数,地虽利,民虽众,国愈弱至削。”这个十二数,就是“上计”所要统计的数字。
  每年,各诸侯国的重要行业官吏和地方首脑,都必须提前把一年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“券”上,送到国君那里去,国君把“券”剖分为二,由国君执右券,臣下执左券,这样国君便可操右券来责成臣下。到了年终,臣下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。上计时由国君亲自考核,或由丞相协助考核。如果考核的结果成绩不佳,便可当场收玺免职。高级官吏对于下级官吏的考核,也采取同样的办法。
  中央政府要属下官吏们上计,并采用“合券”,就是考核官吏和防止官吏舞弊的的方法,所以荀况在《荀子·君道篇》中说:“合符节,别契券者,所以为信也”;“衡石称悬者,所以为平也。”
  在上计的时候,臣下还负有向国君推荐人才的责任。在周敬王姬丐四十年(公元前478年)的春秋末期,晋国的赵襄子(赵毋恤)接替父亲赵简子之职,成为晋国的六上卿之一,主持晋国朝政。他与父亲赵简子(赵鞅)一样,非常知人善用,当时他经过考察后任命壬登为赵氏家族势力核心的中牟令尹(今河南中牟)。
  壬登当上中牟的令尹后,在上计时便向赵襄子奏报说:“中牟有两个叫中章、胆胥己的读书人,他们修身修得很好,学识很渊博,您何不起用他们?”赵襄子说:“你认定了就行,我这就任命他们为中大夫。”当时相室(管家)就劝谏赵襄子说:“中大夫,那是晋国的重要官位,如今他们没有功劳而授官,不符合晋国升任官员的一贯主张。您恐怕只是听说,而没有目睹他们的实际吧!”
  赵襄子说:“我选取壬登为令尹时,可是既用耳朵打听也目睹了他的实际情况的;那么壬登所选取的人,也用耳朵打听也目睹了他们的实际情况。这是耳闻目睹不会仅停止在我这里的道理。”
  其后,壬登在一天之内召见了中章、胥己,并赐给他们田地房宅。看到有学识的读书人如此飞黄腾达,中牟县的民众于是都纷纷放弃田间耕耘、卖掉住宅和菜园而去学习文化,人数占了这县邑的一半之多。
  由于赵襄子知人善用,迅速聚集起了强大的政治力量,为后来的“三家分晋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  胆胥己,姬姓,名胆胥,“己”即“乙”,是排行老二的代称。胆胥己为官后,与中章一起辅佐壬登,将中牟管理得非常好,后成为“三家分晋”后建立赵国的先驱。
  在胆胥己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胆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  第二个渊源:源于物品,出自春秋时期吴国神兵铁胆肾,属于以兵器名称为氏。
  铁胆肾,亦称双兔、干将莫邪、雄雌剑,是一对宝剑的名称,为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宝剑。
  传说,这对双兔宝剑非常神奇,原先是昆吾山中的一种神兽。相传上古时期,昆吾山产赤铜,黄帝以其制作刀剑,利可切玉,因名曰锟铻。后来锟铻化作一对神兽,有兔子一般大小,雄的锟毛色金黄,雌的铻毛色银白,它们既吃红沙石,又吃铜铁。后来跑到吴国的兵器库里,将吴国的剑、戈都吃光了。吃饱了撑得跑不动,被守库人捉住,献给吴王阖闾。
  吴王很生气,将这对神兽杀死,得到了一对铁胆,令人将其铸成一对宝剑,称作铁胆肾,雄者号称干将,雌者号称莫邪,俗称双兔,在古兵器谱上非常有名,记作雄雌剑。
  东晋学者王嘉在《王子年拾遗记》中记载:“昆吾山有兽,食铜铁,吴国武库中兵刃俱食尽,而封署依然。王令检其库穴,猎得双兔,一白一黄。杀之,开其腹,而有铁胆肾,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。王乃召其剑工,令铸其胆肾为剑,一雌一雄。号‘干将‘者雄,号;‘莫邪’者雌。其剑可以切玉断犀,王深宝之,遂霸其国。”
  有人以这对神兵为姓氏,称铁胆氏、干将氏、莫邪氏、雄雌氏,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,称铁氏、胆氏、干氏、将氏、莫氏、邪氏、雄氏、雌氏等等。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